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24-11-17
挖掘“微动力源”发展乡村产业,是“百千万工程”全面加力提速的必然要求。丰富的文体活动势必会带动由外而内的深刻转变。今年以来,高州以入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试点,探索“文体+”赋能“百千万工程”,举办了村BA、村K、村棋、村乒等系列“村赛”,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专任教师周映萍认为,高州以“文体+”体验式鲜活场景,让“乐子”变“路子”,“在‘家门口’就有钱收”,这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百千万工程”。
“高州‘文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实践,正是瞄准了县镇村内生动力不足、村集体经济不强、村资源统筹协同较弱、发展短板突出、改革创新薄弱、资源沉睡闲置较高、群众参与度较低等系列问题进行发力。”周映萍直言,高州这种模式想要实现可持续并焕发新生,就需要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深入探索,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基层创新结合起来,打造老百姓喜爱的文体活动品牌。
周映萍进一步建言,高州市各级政府应主动作为、敢于担当,推动资源下沉,加强要素保障,扮演好引导者、推动者和“服务员”角色。
引导者。“文体+”赛事活动是百姓的舞台,百姓的事情百姓办。作为掌握资源的管理者,可根据赛事活动的类型和特点、开展区域及其文化状况进行积极引导,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支持,鼓励百姓把“乐子”和“趣事”办好,引导百姓寓教于乐。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引导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及时纠偏,确保赛事活动始终保持底色不变。
推动者。“文体+”赛事活动是群众性的多线性、多重性的体验和参与活动,通过活动举办将带来大量流量,包括人口的流量和消费的流量,以及产生经济的增量。短期的赛事活动产生的效益仅仅是现象级的,在生命力和延展性方面较为薄弱,我们应积极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使得跑起来的流量逐步转变为发展的存量。将单纯的赛事活动与系统综合产业发展进行融合,推动村集体经济稳健发展和农特产品繁荣交换,持续不断推动收益增加。
“服务员”。“文体+”赛事活动涉及多场景空间的变化,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直接发生关联,需要系列的基础条件做支撑。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好服务员的角色,有力地协调推动红色、绿色、古色“三色”旅游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并提供高质量的活动保障。
“文体+”既要全域面上出圈,又要镇村点上出彩。周映萍认为,高州拥有丰富的乡村资源、文化资源,为镇村打造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品牌提供了沃土。
周映萍建议,要着眼全域,不断增强“村赛”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落地方面,周映萍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做好系统化一体化的场景打造。在进行场地筛选时,应充分考虑运动场地、自然景观、文化场馆、街市美食、文体旅游的融合互动,在活动空间上进行整体化考量,通过场景打造聚拢人气,招来财气。
二是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施策。各镇村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传统文化有差异,发展哪类文体活动应进行差异化设计,形成与其属性特征相匹配的IP进行打造。
三是有组织地引导赛事活动机制与形式创新。发挥跨部门、多层级领导干部的协调带动作用,尊重首创精神,鼓励适合乡村条件的各类活动创新设计。在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品牌等方面积极搭桥、穿针引线,积极引导各类活动进行良性循环。通过举办赛事活动,打造兴旺的商业圈,在“家门口”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基本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