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正文

新闻动态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十一五”人文社会科学总结

2010-10-25 | 来源:科技处 | 查看: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人文社科工作认真贯彻《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十一五”人文社会科学专项规划》,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凝练特色、开拓进取,在落实“名师、基地、项目、精品”方针和推进社会服务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在优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我校人文社科飞跃发展,初步形成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创新体系。

一,基本做法。

“十一五”期间,人文社科研究工作从无到有,研究项目从小到大,项目级别逐渐提高,研究经费和立项项目数逐年增加。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我校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良性互动形成强大支撑体系。五年来,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人文社科学科建设实现了飞速发展。仲恺农业工程学字高教研究所编印每月一期的《农工教育研究》深受好评。

2、特色发展促成强劲发展势头。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我校文、理、工、农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注重交叉应用,走人文社科特色发展之路,是我校文科现阶段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

3、规范管理保证了持续健康发展。五年来,我们根据人文社科研究规律和我校实际制订了《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十一五"人文社会科学专项规划》、《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二,“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共承担166项,合计经费约500万元。其中纵向260万元,横向项目240万元。总结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1、科研项目和经费保持较快增长,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2、经过几年的积淀和努力,以学术带头人为龙头的团队建设初见成效,在主要学科领域初步形成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学术骨干群。

3、学校为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设立了农村教育与发展研究所,廖承志与池田大作研究中心,何香凝艺术研究所,农民工研究中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所,仲恺文化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机构。

4、内外兼修,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坚定了我校走 “基础为重,交叉为主,应用见长”的特色文科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为顺利实现 “十一五”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抓住机遇赢得了宝贵时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三大任务: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起步晚、人才缺、科研基础薄弱、积累少;科学研究尚未形成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缺少德高望重的学科带头人;学科间交流融合不够;没有设置独立的对发展人文学科实施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的管理部门。在底子薄、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争取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团队、打造高规格基地、锤炼高质量成果是我校人文社科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为此,我校将着力采取以下措施:

1、抓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推动原始创新,坚持特色发展。

2、抓管理创新和团队建设,加强人才储备,提升研究质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特别是顶尖创新人才在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校人文社科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缺乏,大部分学科缺少名家大师级的领军人物;二是大型学科团队的缺乏,学校已有的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大型学科团队屈指可数,单干户现象严重;三是优秀年轻创新人才缺乏,学科建设青黄不接现象严重。

加强人才储备,首先要从管理创新上下功夫,要强化质量第一的观念,大力支持和鼓励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质量导向明确、评估监督有力、竞争流动有序、成果转化迅速、组织运行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要进一步扩大和健全 “预研究”制度,加强学校人文社科基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开展前期研究,为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申报和成果评选创造条件。

3、抓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快成果转化,强化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